活力中国调研行|安徽芜湖:在机器人生产企业埃夫特看“中国智造”
活力中国调研行|安徽芜湖:在机器人生产企业埃夫特看“中国智造”
活力中国调研行|安徽芜湖:在机器人生产企业埃夫特看“中国智造”
这几天,有条新闻引起网友热议(rèyì):
“我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(chǎnyè)集聚区‘脑智天地’在上海启动(qǐdòng)建设。”
从马斯克官宣的(de)首个Neuralink脑机接口,到(dào)上海正在打造的产业集聚区,网友纷纷感慨(gǎnkǎi):未来已来。或许有一天,科幻电影里“意念(yìniàn)移物”场景将变成现实,我们装上芯片的大脑能连接上任何一个电子设备,可以实现“心想事成”的极高效率。
这些(zhèxiē),在未来产业的技术洪流之下,或许不仅仅是畅想。
未来(wèilái)产业,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(zuòyòng)的(de)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,比如量子科技、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、空天信息、低空经济、低碳能源、未来网络等。未来产业相比常说的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还要更“新兴”,是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“潜力产业”。
创新“特长生”安徽,也正抢占新一轮科技(kējì)革命和产业(chǎnyè)变革先机,打造独具特色的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消息,2024年,安徽布局筹建首批10个省未来(wèilái)产业先导区,主要涉及(shèjí)量子科技、空天信息、通用智能、低碳能源、生命科学等领域,集中(jízhōng)在合肥、芜湖(wúhú)、蚌埠(bèngbù)、马鞍山等市。今年一季度,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超100家,产业规模超196亿元。
先导区(qū),犹如“创新先行(xiānxíng)者”,在技术、体制机制、政策上先行先试,引领全省未来产业提质增速。
量子科技产业(chǎnyè)(kējìchǎnyè)集聚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1,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,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。
通过(tōngguò)建设未来(wèilái)产业先导区,安徽正在打通“源头创新—技术(jìshù)转化(zhuǎnhuà)—产品开发—场景应用—产业化—产业集群”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,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、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。
在合肥高新区的(de)云飞路上,每隔一段距离就有“量子”的显著标识,这也让这条路有了一个更为人熟知(shúzhī)的名字——“量子大道”。
这条“量子(liàngzǐ)大道”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,涵盖量子计算、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,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(shēngtàiquān)。
在一处实验室里(lǐ),“本源悟空”正在平稳运行。这是本源量子最新(zuìxīn)一代工程化量子计算机,其搭载的硬件(yìngjiàn)、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应用软件等四个方面均自主可控,国产化率已超过80%,其余部件已自研备用,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自主产业链基本“成链”。2024年初,“本源悟空”上线运行,并向全球用户(yònghù)开放(kāifàng)使用。
“本源悟空”量子计算机(jìsuànjī)研制团队负责人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(guōguópíng)说,相比经典(jīngdiǎn)计算机,量子计算机最大的(de)优势就是快。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叠加和并行计算特性,可以将指数级增长(zēngzhǎng)的计算需求压缩到可控范围内。在处理相同规模的问题时,量子计算机所需的计算资源可能仅为经典计算机的1‰甚至更少。
运行(yùnxíng)一年多来,“本源悟空”正在越来越多应用(yìngyòng)场景中“大显身手(dàxiǎnshēnshǒu)”。今年2月,本源量子(liàngzǐ)软件开发团队依据生物化学行业研究人员实际需求与操作习惯,对中国自主量子计算化学“计算器”ChemiQ进行全新升级,完成真实量子芯片对接,成功接入“本源悟空”自主量子算力,帮助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量子计算的方式更(gèng)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(wèntí)。
目前,“本源悟空”已经商业化部署到算力、教育等多个领域,与10多家超算中心、60多所高校(gāoxiào)、300多家金融、航空、航天、电力等领域的单位和企业进行(jìnxíng)了100多个量子(liàngzǐ)计算示范应用。
“悟空”超快的(de)“量子速度”,只是(zhǐshì)合肥量子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。“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,聚集了全国近1/3的量子科技企业。目前(mùqián),全市(quánshì)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,居全国首位。”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,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,合肥已(yǐ)初步构建了从基础(jīchǔ)研究、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、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。
聚焦合肥量子(liàngzǐ)(liàngzǐ)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(jiànshè),安徽省、合肥市两级建立完善了投入增长机制,实施“科技创新+场景应用”行动,安排不少(bùshǎo)于3000万元资金,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;出台量子专项支持(zhīchí)政策,安排不少于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量子企业(qǐyè)发展。筹备组建首期规模为2亿元的量子产业专项基金,为量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招引项目提供融资(róngzī)保障。今年一季度,该先导区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72家,其中新增引进(yǐnjìn)8家量子产业链企业,产业链企业营业收入约10.1亿元。
“累计(lěijì)销售超过100架”
“大飞机看(kàn)上海,小飞机看芜湖”,这是产业界对于芜湖飞机制造业的美誉(měiyù)。
近日,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的制造工厂,工人们正忙着组装飞机,机库内一架架崭新(zhǎnxīn)的通用飞机格外引人注目。“自飞机量产以来,已经累计(lěijì)销售(xiāoshòu)通用飞机超过100架。”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企宣部负责人顾玲说道。
在一座园区,就足以可见芜湖的“制造(zhìzào)功力”。钻石飞机所在的芜湖航空产业园(chǎnyèyuán)配套完善,产业链完整,大大小小的航空类企业,几乎覆盖(fùgài)了通用飞机制造的全产业链。
以钻石飞机(fēijī)新研发的CA42飞机为例,发动机是(shì)芜湖钻石航发(hángfā)的,航电系统是华明(huámíng)航空的,螺旋桨使用的是劲旋风的……核心部件基本实现了园区内自主生产,真正实现不出园区就能造一架国产通用飞机。
低空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是未来产业新赛道。芜湖市2013年就瞄准低空经济,建立了航空产业园,目前已集聚航空新材料、无人机、发动机、螺旋桨、通用航电、航空部附件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,涵盖研发、制造、维保(wéibǎo)、运营(yùnyíng)、培训、物流等全(quán)产业链,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%。
为了扶持低空经济(jīngjì)做大做强,芜湖真金白银支持(zhīchí)(zhīchí)低空经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(jiànshè),全链布局构筑产业生态。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实施细则,对重大项目、创新平台和(hé)场景建设,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;推行“政府领投+企业跟投”模式,10亿元省低空产业发展基金在芜湖湾沚区设立。
今年一季度,芜湖低空经济省先导(xiāndǎo)区集聚(jíjù)低空产业链企业198家,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85亿元,累计建成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近50个,初步(chūbù)形成“制造—飞行—安全—服务”的全链条产业生态。
提起蚌埠,人们想到的是中国南北(nánběi)分界线(fēnjièxiàn),想到是鲜美的小龙虾,但人们很少能想到,这里还是一种微小传感器的制造之都。
赛迪(sàidí)顾问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(yuánqū)报告》中,蚌埠经济(jīngjì)开发区以第六名跻身全国十大MEMS园区。
什么是MEMS?它也叫做(jiàozuò)微电子机械系统、微系统、微机械等,指(zhǐ)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装置,主要民用领域是电子、医学、工业、汽车(qìchē)和航空航天系统。
比如在智能手机里感知(gǎnzhī)(gǎnzhī)方向的陀螺仪、新能源汽车中监测电池安全的热失控传感器、机器人身上捕捉环境信号的触觉元件……这些藏在科技产品里的“小元件”,正是让万物实现智能感知的关键——传感器。它们如同科技世界的“神经元”,用微小(wēixiǎo)身躯传递(chuándì)着海量信号。
在蚌埠(bèngbù)智能传感产业的(de)崛起历程中,安徽北方(běifāng)微电子研究院是绕不开(bùkāi)的“原点”。自1979年扎根龙子湖畔,这家科研院所历经46年深耕,从最初的集成电路研究,到如今(rújīn)掌握6/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,自主研发4套国际先进工艺技术体系,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、发明专利400余件。
蚌埠充分发挥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这一(zhèyī)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的龙头带动(dàidòng)作用,推进创新链、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、生态链深度融合,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。
在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车间,188台(套(tào))设备(shèbèi)全(quán)速运转,6款串线产品已经完成全流程工程批流片开始调试生产。作为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(bùjú)的重大项目,这条生产线不仅(bùjǐn)是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,更将实现压电MEMS量产零的突破。
目前,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,中央创新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投用,3条公共服务(gōnggòngfúwù)示范线投入运营,8英寸晶圆制造线成功(chénggōng)串线,成为全国(quánguó)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(shēngchǎnxiàn)的城市。
在先导区建设中,蚌埠智能传感先导区还出台(chūtái)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十条措施,创新建立按薪定才评价模式,依据企业(qǐyè)给予人才的薪资以及人才对企业的业绩贡献来评定,真正让市场为(wèi)人才“定价”。
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,蚌埠(bèngbù)正搭建起智能传感器‘技术—平台—产业(chǎnyè)’的完整链条。”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高军表示。
未来产业,是(shì)以超前意识谋划的“超前产业”。随着(suízhe)技术革命、产业变革的推进和各地悉心的布局(bùjú)培育,在未来产业先导区这片“试验田”上,创新的“苗子”正茁壮成长。
量子计算机、“飞行巴士”、人形机器人……在当前来看还是很新鲜(xīnxiān)甚至极具未来感的(de)新技术、新成果、新应用,经过多年技术迭代、产业培育、市场拓展,在若干年后有望走进千家万户(qiānjiāwànhù),更好地造福人类、惠泽你(nǐ)我。
(安徽日报-江淮(jiānghuái)观察)


这几天,有条新闻引起网友热议(rèyì):
“我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(chǎnyè)集聚区‘脑智天地’在上海启动(qǐdòng)建设。”
从马斯克官宣的(de)首个Neuralink脑机接口,到(dào)上海正在打造的产业集聚区,网友纷纷感慨(gǎnkǎi):未来已来。或许有一天,科幻电影里“意念(yìniàn)移物”场景将变成现实,我们装上芯片的大脑能连接上任何一个电子设备,可以实现“心想事成”的极高效率。
这些(zhèxiē),在未来产业的技术洪流之下,或许不仅仅是畅想。
未来(wèilái)产业,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(zuòyòng)的(de)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,比如量子科技、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、空天信息、低空经济、低碳能源、未来网络等。未来产业相比常说的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,还要更“新兴”,是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“潜力产业”。
创新“特长生”安徽,也正抢占新一轮科技(kējì)革命和产业(chǎnyè)变革先机,打造独具特色的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消息,2024年,安徽布局筹建首批10个省未来(wèilái)产业先导区,主要涉及(shèjí)量子科技、空天信息、通用智能、低碳能源、生命科学等领域,集中(jízhōng)在合肥、芜湖(wúhú)、蚌埠(bèngbù)、马鞍山等市。今年一季度,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超100家,产业规模超196亿元。
先导区(qū),犹如“创新先行(xiānxíng)者”,在技术、体制机制、政策上先行先试,引领全省未来产业提质增速。
量子科技产业(chǎnyè)(kējìchǎnyè)集聚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1,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,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。
通过(tōngguò)建设未来(wèilái)产业先导区,安徽正在打通“源头创新—技术(jìshù)转化(zhuǎnhuà)—产品开发—场景应用—产业化—产业集群”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,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、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。
在合肥高新区的(de)云飞路上,每隔一段距离就有“量子”的显著标识,这也让这条路有了一个更为人熟知(shúzhī)的名字——“量子大道”。
这条“量子(liàngzǐ)大道”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,涵盖量子计算、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,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(shēngtàiquān)。
在一处实验室里(lǐ),“本源悟空”正在平稳运行。这是本源量子最新(zuìxīn)一代工程化量子计算机,其搭载的硬件(yìngjiàn)、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应用软件等四个方面均自主可控,国产化率已超过80%,其余部件已自研备用,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自主产业链基本“成链”。2024年初,“本源悟空”上线运行,并向全球用户(yònghù)开放(kāifàng)使用。

“本源悟空”量子计算机(jìsuànjī)研制团队负责人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(guōguópíng)说,相比经典(jīngdiǎn)计算机,量子计算机最大的(de)优势就是快。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叠加和并行计算特性,可以将指数级增长(zēngzhǎng)的计算需求压缩到可控范围内。在处理相同规模的问题时,量子计算机所需的计算资源可能仅为经典计算机的1‰甚至更少。
运行(yùnxíng)一年多来,“本源悟空”正在越来越多应用(yìngyòng)场景中“大显身手(dàxiǎnshēnshǒu)”。今年2月,本源量子(liàngzǐ)软件开发团队依据生物化学行业研究人员实际需求与操作习惯,对中国自主量子计算化学“计算器”ChemiQ进行全新升级,完成真实量子芯片对接,成功接入“本源悟空”自主量子算力,帮助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量子计算的方式更(gèng)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(wèntí)。
目前,“本源悟空”已经商业化部署到算力、教育等多个领域,与10多家超算中心、60多所高校(gāoxiào)、300多家金融、航空、航天、电力等领域的单位和企业进行(jìnxíng)了100多个量子(liàngzǐ)计算示范应用。
“悟空”超快的(de)“量子速度”,只是(zhǐshì)合肥量子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。“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,聚集了全国近1/3的量子科技企业。目前(mùqián),全市(quánshì)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,居全国首位。”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,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,合肥已(yǐ)初步构建了从基础(jīchǔ)研究、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、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。
聚焦合肥量子(liàngzǐ)(liàngzǐ)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(jiànshè),安徽省、合肥市两级建立完善了投入增长机制,实施“科技创新+场景应用”行动,安排不少(bùshǎo)于3000万元资金,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;出台量子专项支持(zhīchí)政策,安排不少于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量子企业(qǐyè)发展。筹备组建首期规模为2亿元的量子产业专项基金,为量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招引项目提供融资(róngzī)保障。今年一季度,该先导区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72家,其中新增引进(yǐnjìn)8家量子产业链企业,产业链企业营业收入约10.1亿元。
“累计(lěijì)销售超过100架”
“大飞机看(kàn)上海,小飞机看芜湖”,这是产业界对于芜湖飞机制造业的美誉(měiyù)。
近日,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的制造工厂,工人们正忙着组装飞机,机库内一架架崭新(zhǎnxīn)的通用飞机格外引人注目。“自飞机量产以来,已经累计(lěijì)销售(xiāoshòu)通用飞机超过100架。”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企宣部负责人顾玲说道。

在一座园区,就足以可见芜湖的“制造(zhìzào)功力”。钻石飞机所在的芜湖航空产业园(chǎnyèyuán)配套完善,产业链完整,大大小小的航空类企业,几乎覆盖(fùgài)了通用飞机制造的全产业链。
以钻石飞机(fēijī)新研发的CA42飞机为例,发动机是(shì)芜湖钻石航发(hángfā)的,航电系统是华明(huámíng)航空的,螺旋桨使用的是劲旋风的……核心部件基本实现了园区内自主生产,真正实现不出园区就能造一架国产通用飞机。
低空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是未来产业新赛道。芜湖市2013年就瞄准低空经济,建立了航空产业园,目前已集聚航空新材料、无人机、发动机、螺旋桨、通用航电、航空部附件等产业链企业近200家,涵盖研发、制造、维保(wéibǎo)、运营(yùnyíng)、培训、物流等全(quán)产业链,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%。
为了扶持低空经济(jīngjì)做大做强,芜湖真金白银支持(zhīchí)(zhīchí)低空经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(jiànshè),全链布局构筑产业生态。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实施细则,对重大项目、创新平台和(hé)场景建设,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;推行“政府领投+企业跟投”模式,10亿元省低空产业发展基金在芜湖湾沚区设立。
今年一季度,芜湖低空经济省先导(xiāndǎo)区集聚(jíjù)低空产业链企业198家,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85亿元,累计建成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近50个,初步(chūbù)形成“制造—飞行—安全—服务”的全链条产业生态。
提起蚌埠,人们想到的是中国南北(nánběi)分界线(fēnjièxiàn),想到是鲜美的小龙虾,但人们很少能想到,这里还是一种微小传感器的制造之都。
赛迪(sàidí)顾问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(yuánqū)报告》中,蚌埠经济(jīngjì)开发区以第六名跻身全国十大MEMS园区。
什么是MEMS?它也叫做(jiàozuò)微电子机械系统、微系统、微机械等,指(zhǐ)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装置,主要民用领域是电子、医学、工业、汽车(qìchē)和航空航天系统。
比如在智能手机里感知(gǎnzhī)(gǎnzhī)方向的陀螺仪、新能源汽车中监测电池安全的热失控传感器、机器人身上捕捉环境信号的触觉元件……这些藏在科技产品里的“小元件”,正是让万物实现智能感知的关键——传感器。它们如同科技世界的“神经元”,用微小(wēixiǎo)身躯传递(chuándì)着海量信号。
在蚌埠(bèngbù)智能传感产业的(de)崛起历程中,安徽北方(běifāng)微电子研究院是绕不开(bùkāi)的“原点”。自1979年扎根龙子湖畔,这家科研院所历经46年深耕,从最初的集成电路研究,到如今(rújīn)掌握6/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,自主研发4套国际先进工艺技术体系,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、发明专利400余件。

蚌埠充分发挥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这一(zhèyī)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的龙头带动(dàidòng)作用,推进创新链、产业链(chǎnyèliàn)、生态链深度融合,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。
在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车间,188台(套(tào))设备(shèbèi)全(quán)速运转,6款串线产品已经完成全流程工程批流片开始调试生产。作为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(bùjú)的重大项目,这条生产线不仅(bùjǐn)是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,更将实现压电MEMS量产零的突破。
目前,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,中央创新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投用,3条公共服务(gōnggòngfúwù)示范线投入运营,8英寸晶圆制造线成功(chénggōng)串线,成为全国(quánguó)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(shēngchǎnxiàn)的城市。
在先导区建设中,蚌埠智能传感先导区还出台(chūtái)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十条措施,创新建立按薪定才评价模式,依据企业(qǐyè)给予人才的薪资以及人才对企业的业绩贡献来评定,真正让市场为(wèi)人才“定价”。
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,蚌埠(bèngbù)正搭建起智能传感器‘技术—平台—产业(chǎnyè)’的完整链条。”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高军表示。
未来产业,是(shì)以超前意识谋划的“超前产业”。随着(suízhe)技术革命、产业变革的推进和各地悉心的布局(bùjú)培育,在未来产业先导区这片“试验田”上,创新的“苗子”正茁壮成长。
量子计算机、“飞行巴士”、人形机器人……在当前来看还是很新鲜(xīnxiān)甚至极具未来感的(de)新技术、新成果、新应用,经过多年技术迭代、产业培育、市场拓展,在若干年后有望走进千家万户(qiānjiāwànhù),更好地造福人类、惠泽你(nǐ)我。
(安徽日报-江淮(jiānghuái)观察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